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

河北省清河張氏——張姓的始祖、歷史上最牛的望族之一

河北省清河張氏——張姓的始祖、歷史上最牛的望族之一

河北是中華民族早期的活動中心,地理位置十分重要。在歷史的長河中河北的政治家、思想家、科學家、藝術家、文學家燦若群星,而且作為幾代都人才輩出的家族也是屢見不鮮。中國歷史上的士族政治時期,河北的范陽盧氏、清河崔氏、博陵崔氏、趙郡李氏都是當時頂尖的名門望族。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望出清河的古代貴族:清河張氏。


張姓是起源於清河的一個古老姓氏,其得姓年代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期,距今已有約五千年的歷史。




張姓出自姬姓,其得姓始祖名揮,為黃帝後人,因發明弓箭,被黃帝任為弓正之職,賜姓為張。張姓受姓的記載,古代文獻頗多,姓氏來由,口徑比較一致,其中略有分歧的是對張揮身份的認定。一說張揮為黃帝的兒子,如《世本》《廣韻·陽》等;另說張揮為黃帝的孫子,如《元和姓纂》《新唐書·宰相世系表》等。


張氏得姓之地,清河說自古而今一直位於主流。宋修《百家姓考略》載「張,商音,清河郡……」。明楊信民《姓源珠璣》載「張,清河……」。而諸多的古今家譜、族譜,記載的更是明確。明張浚等《張氏統宗世譜·得姓郡望》載「吾張姓之得姓者,自軒轅黃帝第三妃彤魚氏之子,曰揮。觀弧制矢,賜姓張氏,官封弓正,主祀弧星,據尹城國之青陽,後改清河郡,此張姓得姓之由」。明張憲等《張氏統宗世譜》載「揮……世居青陽」。明永樂閩南張君紹《張氏宗譜》載「會耄耊老成,及搜久遠之遺,由各執宗譜之序以對,凡星宇下,無非清河公之派衍也」。這裡所說的青陽、清河郡,是今河北清河的古稱。持同類觀點的古今譜牒家乘,浩如煙海,占張氏譜牒的絕大部分。




張文瓘公 畫像(公元605—677年)

清河張氏,是古代著名的名門大族。自周而晉,名人輩出。西漢大儒張禹、三國博士張揖、南北朝名將張彝、北魏數學家張丘建、北齊天文學家張子信等,世為所重。累至唐朝,更為隆盛。唐太宗時期,朝廷核定天下各姓氏宗族譜牒,確定十大姓氏為「國柱」,以「清河張」為首的張姓宗族更是被定為「國柱」之首。唐高宗、武則天、唐中宗時期,張文瓘、張錫叔侄,三度為相,顯貴異常,時稱「萬石張家」「三戟張家」。




清河堂《張氏族譜》卷首

清河作為張氏祖源地,不僅有譜牒、文獻依據,還有廟宇等古建築史方面的根據。張氏祖廟,早在2300年前就有。據明永樂癸未年《清河家乘》載,戰國時期縱橫家張儀,又名策魴,曾仕秦為相,「儀行公,名策魴。公當時,墳塋諸處,立廟清河,遂以清河公為郡」。又有《張氏宗譜》記載「欲溯源流,賜御葬夫婦同穴,頂受父諸侯官職者名撰,妣吳氏,與張儀同胞兄弟,叫他前來商議,在葬墳前故立一大宗祠。祠冢先年是齊國縣郡,即是清河,遂以此郡定祠,立為後裔傳芳」。說明張儀、張撰等兄弟當時是聯合在清河修建宗祠的。史載西漢留侯張良之孫張典,曾任清河太守,也曾於清河郡「仁里鄉」「建祠堂於墓所」。2004年,應海內外張氏族人之請,清河縣復建中華張姓始祖揮公墓。2005年,清河縣動工復建清河張氏祠堂。2009年4月,清河張氏祠堂復建工程主體完工,並正式命名為「華夏張氏祖庭」。古今張氏族人在清河修建祖廟、祠堂,體現著張氏族人對清河祖籍地身份的高度認可。




清河華夏張氏祖庭

心向清河,是張氏族人的文化共識。歷史上,清河長期是張姓的第一郡望,也是唯一一個各種文獻均無漏載的張姓郡望;「清河堂」「清河張」「清河世家」等字樣,是多數古代家譜、祠堂必須特別標記的文字;大多張姓族人世代奉清河為祖籍聖地。近代特別是改革開放後,海內外張姓人士清河尋根活動熱潮迭起,一浪高過一浪。迄今,100餘家海內外張氏組織多次派人前往清河祭祖尋根,世界張氏總會分別於2009年和2015年兩次在清河舉辦世界性懇親大會,在清河華夏張氏祖庭,每天前往祭祖、聯誼的散戶,也是紛至沓來,絡繹不絕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