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原吉
張原吉。無子嗣,,客家人過繼侄子張文德為養子,張文德生七房,現今車城、恒春、滿州、台東初鹿等地張氏為其後裔。原籍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新安裡山鋪保坪塘鄉人氏。于乾隆年代宜寓大員鳳山縣琅橋貓仔新莊,居住延續至今。
本 名 張原吉
所處時代 清朝
民族族群 漢族
出生地 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
渡台初始,張原吉落腳高雄鳳山,隨後走水路于車城鄉海口港上岸,進入恒春貓仔坑、虎頭山一代開墾,而後返回彰州平和老家攜侄子張文德赴台。
地方耆老口述:“張原吉曾在虎頭山一帶放牛,一日,遇大雨,無蔭可避,覓尋一樹暫待,發現不遠處一塊空地,雨露不沾,煙霧嫋嫋,令人心曠神怡;日後亦趨之,夏涼避暑,冬寒避風,知得一風水寶地,遂告文德老邁後於此安享天年。始歿子孫葬其於此,”故一脈張氏枝葉興旺,遠超過明末清初即來此開墾的保力張氏、埔墘林氏、茄苳尤氏,成為清代恒春第一大望族,稱:“射寮張氏”。
編者親臨虎頭山祖墳一窺,如今已納入恒春三軍聯訓基地的一部分,但軍方予以保留,該墓氣勢磅礴,右側是張原吉管家的墳,左側是妻妾的墳,周圍伴隨第二、三代子孫墳約六座,維憂此地為外人所有,子孫亦在張原吉墳上數百尺修建假墳,占地排異,因此整座山都是張氏墳,依山傍海,的確靈氣動人。然聽說於民國70年代的一次修墳不慎,已破壞此地風水。
如今雖已沒落,“射寮張氏”仍是恒春、車城重要的地方政治勢力。
清代第三房子孫張光在、張光清遷居射寮。水路的高運量及安全性使然,該地射寮港為恒春地區最大的貨物集散地,張氏在此作貿易租賃生意,掌控射寮港一切包括船隻、苦力、土地資源甚至是物品價格,勢力影響整個恒春地區,當時人稱張光清為:“琅橋皇帝”,連牡丹社事件日軍都需要仰賴張光清的協助(臺灣第一任總督樺山資記“南臺灣琅嶠地方偵查日誌”),此為張氏最鼎盛的時期,以張文德第三房為代表核心。三房一支子孫比其他六房子孫加總還多,其次是第五房子孫。
第一房子孫居住聚落仍在貓仔坑、虎頭山一帶
第二房子孫娶原住民女子為妻,搬到台東初鹿定居
第四房子孫居住在恒春頭溝裡坪林村及恒春德和裡康林
第五房子孫原居住在恒春頭溝裡,後一部分子孫遷到恒春網紗裡。(編者為第五房子孫)
第六房子孫在恒春南門一帶
第七房子孫與第四房子孫居住在一起
而後張光清在射寮與車城中間造一鎮,稱:“新街”,企圖取代車城的行政地位,然因為恒春設縣建城使得車城的政治影響力逐漸往南遷移至恒春,終告失敗。如今射寮、新街仍居住許多張氏第三房後裔,並由此延伸至新街、頭溝、大光、仁壽、龍泉水、墾丁,張氏的影響力也由車城轉移到恒春,日據時期的殖民政策喪失大多數政治影響力、民國時期的三七五減租及公地放領政策而失去土地資源。
from : 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%E5%BC%A0%E5%8E%9F%E5%90%89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